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管理的定律

我收集的的管理小定律,雖然不是有系統的知識學習,但可從中悟出一些道理,作為職場和生活的省思和警惕
** 彼得原理 ** 
彼得原理是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Laurence J. Peter)在1969年出版的一本同名書,其中《彼得原理》指在組織或企業中,人會因其某種特質或特殊技能,令他在被升級到不能勝任的地步,相反變成組織的障礙物(冗員)及負資產,此謂彼得原理。 原理中帶有黑色幽默,但是也很現實。
每個組織都是由各種不同的職位、等級或階層的排列所組成,每個人都隸屬於其中的某個等級,在各種組織中,雇員總是趨向于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的原理。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後,卻無法勝任;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而無所作為。對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展停滯。因此,這就要求改變單純的根據貢獻決定晉升的企業員工晉升機制,不能因某人在某個崗位上幹得很出色,就推斷此人一定能夠勝任更高一級的職務。將一名職工晉升到一個無法很好發揮才能的崗位,不僅不是對本人的獎勵,反而使其無法很好發揮才能,也給企業帶來損失。

** 呆伯特法則 **
呆伯特法則意指1990年代一個諷刺意味的觀察,認為公司都傾向有系統地把工作能力最差的員工提升到管理層,以把他們能對公司造成的損害減至最低。以效率論,這就如一群大猩猩選一隻松鼠首領帶領牠們。
創立這個名詞的史葛阿當斯,是柏克萊加州大學的工商管理系碩士及呆伯特漫畫的創作者。

這法則雖然可能被學者斥為不真實,但卻與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並無違背,而是從一個商業世界廣為談論的問題中演化出來的譏諷論調。這個理論在商界和管理階層亦得到支持,例如前蘋果電腦巨頭川崎便說過:「公司有兩種,一種知道他們便是呆伯特,另一種還未知道自己也是呆伯特。」


** 帕金森定律 **
1958年,英國政治學家西里爾·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鐘內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半天特別是在工作中,工作會自動地膨脹,占滿一個人所有可用的時間,如果時間充裕,他就會放慢工作節奏或是增添其他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由此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
** 莫非定律 **
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比如你衣袋裡有兩把鑰匙,一把是你房間的,一把是汽車的;如果你現在想拿出車鑰匙,會發生什麼?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間鑰匙。
根據“莫非定律”:

  1. 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2. 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3. 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4. 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不論科技多發達,事故都會發生。而且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所以,我們在事前應該是盡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發生不幸或者損失,就笑著應對吧,關鍵在於總結所犯的錯誤,而不是企圖掩蓋它。

** 酒與污水定律 **
酒與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組織裏,幾乎都存在幾個難弄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裏的爛蘋果,如果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裏其他蘋果也弄爛。爛蘋果的可怕之處,在於它那驚人的破壞力。一個正直能幹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部門可能會被吞沒,而一個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部門變成一盤散沙。組織系統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協和容忍的基礎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壞者能力非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破壞總比建設容易。一個能工巧匠花費時日精心製作的陶瓷器,一頭驢子一秒鐘就能毀壞掉。如果一個組織裏有這樣的一頭驢子,即使擁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會有多少像樣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組織裏有這樣的一頭驢子,你應該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無力這樣做,就應該把它拴起來。

** 木桶定律 **
水桶定律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這完全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準。水桶定律與酒與污水定律不同,後者討論的是組織中的破壞力量,最短的木板卻是組織中有用的一個部分,只不過比其他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們當成爛蘋果扔掉。強弱只是相對而言的,無法消除,問題在於你容忍這種弱點到什麼程度,如果嚴重到成為阻礙工作的瓶頸,你就不得不有所動作。


** 馬太效應 **
《聖經·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3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 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裏,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反應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馬太效應告訴我們,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時,即便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地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回報。

** 零和遊戲原理 **
零和遊戲是指一項遊戲中,遊戲者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遊戲的總成績永遠為零,零和遊戲原理之所以廣受關注,主要是因為人們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發現與零和遊戲類似的局面,勝利者的光榮後面往往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20世紀,人類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經濟高速增長,科技進步、全球一體化以及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零和遊戲觀念正逐漸被雙贏觀念所取代。人們開始認識到利已不一定要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上。通過有效合作皆大歡喜的結局是可能出現的。但從零和遊戲走向雙贏,要求各方面要有真誠合作的精神和勇氣,在合作中不要小聰明,不要總想占別人的小便宜,要遵守遊戲規則,否則雙贏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現,最終吃虧的還是合作者自己。

** 華盛頓合作規律 **
華盛頓合作規律說的是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多少有點類似於我們三個和尚的故事。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而是要複雜和微妙得多。在這種合作中,假定每個人的能力都為1,那麼,10個人的合作結果有時比10大得多,有時,甚至比1還要小。因為人不是靜止物,而更像方向各異的能量,相互推動時,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觸時,則一事無成。我們傳統的管理理論中,對合作研究得並不多,最直觀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數管理制度和行為都是致力於減少人力的無謂消耗,而非利用組織提高人的效能。換言之,不妨說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讓每個人做得更好,而是避免內耗過多。.

** 手錶定理  **
手錶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當他同時擁有兩隻表時,卻無法確定。兩隻手錶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手錶定理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的管理,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這個人無所適從。手錶定理所指的另一層含義在於,每個人都不能同時選擇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你的行為將陷於混亂。

** 不值得定律 **
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個定律再簡單不過了,重要性卻時時被人們忽視遺忘。不值得定律反映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低,而且即使成功,也不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因此,對個人來說,應在多種可供選擇的奮鬥目標及價值觀中挑選一種,然後為之奮鬥。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才可能激發我們的鬥志,也可以心安理得。而對一個企業或組織來說,則要很好地分析員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讓成就欲較強的職工單獨或牽頭完成具有一定風險和難度的工作,並在其完成時,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讚揚;讓依附欲較強的職工,更多地參加到某個團體共同工作;讓權力欲較強的職工,擔任一個與之能力相適應的主管。同時要加強員工對企業目標的認同感,讓員工感覺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這樣才能激發職工的熱情。

** 蘑菇管理 **
蘑菇管理是許多組織對待初出茅廬者的一種管理方法,初學者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的部門,或打雜跑腿的工作),澆上一頭大糞(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任其自生自滅(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一段蘑菇的經歷,這不一定是什麼壞事,尤其是當一切剛剛開始的時候,當幾天蘑菇,能夠消除我們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讓我們更加接近現實,看問題也更加實際。一個組織,一般對新進的人員都是一視同仁,從起薪到工作都不會有大的差別。無論你是多麼優秀的人才,在剛開始的時候,都只能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經歷,對於成長中的年輕人來說,就象蠶繭,是羽化前必須經歷的一步。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過生命的這一段,從中盡可能汲取經驗,成熟起來,並樹立良好的值得信賴的個人形象,是每個剛入社會的年輕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 奧卡姆剃刀定律 **
十二世紀,英國奧卡姆的威廉主張唯名論,只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概念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他主張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就是常說的奧卡姆剃刀。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脅,被認為是異端邪說,威廉本人也因此受到迫害。然而,並未損害這把刀的鋒利,相反,經過數百年的歲月,奧卡姆剃刀已被歷史磨得越來越快,並早已超載原來狹窄的領域,而具有廣泛、豐富、深刻的意義。奧卡姆剃刀定律在企業管理中可進一步演化為簡單與複雜定律:把事情變複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複雜。這個定律要求,我們在處理事情時,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實質,把握主流,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尤其要順應自然,不要把事情人為地複雜化,這樣才能把事情處理好。

** 無限猴子定理 **
 讓一隻猴子在打字機上隨機地按鍵,當按鍵時間達到無窮時,幾乎必然能夠打出任何給定的文字,比如莎士比亞的全套著作。
在這裡,幾乎必然是一個有特定含義的數學術語,「猴子」也不是一隻真正意義上的猴子,它被用來比喻成一個可以產生無限隨機字母序列的抽象設備。這個理論說明把一個很大但有限的數看成無限的推論是錯誤的。猴子精確地通過鍵盤敲打出一部完整的作品比如說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在宇宙的生命周期中發生的機率也是極其低的,但並不是零。
很多表面上的成功,只不過是誤打誤撞的結果

** 八十二十法則 **
也稱為
帕雷托法則(Pareto法則),義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雷托在1906年對義大利20%的人口擁有80%的財產的觀察而得出的。
如果所有事情依重要次序排列,百分之八十的價值是由僅僅百分之二十的事務所產生出來;而百分之二十的價值則來自百分之八十的事情。
不要被百分之八十的低價值的事務所羈絆,而應專心致力於那百分之二十具有高價值的事務上

** 長尾理論 **
把冷門商品的市場規模加總,甚至可與暢銷商品抗衡。背後的數學很簡單:將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長尾中的利基商品量)乘以一個相當小的數字(單項長尾商品的銷售量),仍能得到超級大的數字。
執著於培植暢銷商品的人會發現,暢銷商品帶來的利潤越來越薄;願意給長尾商品機會的人,則可能積少成多,累積龐大商機。


長尾理論是打破80/20法則的另一觀點。

** 六標準差 **
又稱為六西格瑪,英文為Six Sigma,簡寫為6σ,是1986年由摩托羅拉公司的比爾·史密斯提出的概念 。旨在生產過程中降低產品及流程的缺陷次數,防止產品變異,提升品質。
一般來講,六西格瑪有三個層次的含義: 首先是統計學上的意義,即產品質量屬性的標準差小於客戶要求規格的6倍,即為百萬分之3.4的缺陷率 
六標準差也可作為企業策略的制定工具,在其他範疇內,任何導致顧客不滿的東西都被定義為瑕疵。
以追求極小的誤差為目標,並持續推動管理改革的活動。

** 路徑依賴 **

美國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4英尺8.5英寸,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標準,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原來這是英國的鐵路標準,而美國的鐵路原先是由英國人建的。那麼為什麼英國人用這個標準呢?原來英國的鐵路是由建電車軌道的人所設計的,而這個正是電車所用的標準。電車的鐵軌標準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原來最先造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而他們是沿用馬車的輪寬標準。好了,那麼馬車為什麼要用這個一定的輪距標準呢?因為如果那時候的馬車用任何其他輪距的話,馬車的輪子很快會在英國的老路凹陷的路轍上撞環的。為什麼?因為這些路上的轍跡的寬度是4英尺8.5英寸。這些轍跡又是從何而來的呢?答案是古羅馬人所定的,因為在歐洲,包括英國的長途老路都是由羅馬人為他們的軍隊所鋪的,4英尺8.5英寸正是羅馬戰車的寬度。如果任何人用不同的輪寬在這些路上行車的話,他的輪子的壽命都不會長。那麼,羅馬人為什麼以4英尺8.5英寸為戰車的輪距寬度呢?原因很簡單,這是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


等一下,故事到此還沒有完結,下次你在電視上看到美國太空梭立在發射臺上的雄姿時,你留意看看在它的燃料箱的兩旁有兩個火箭推進器,這些推進器是由一家公司設在猶他州的工廠所提供的。如果可能的話,這家公司的工程師希望把這些推進器造得胖一點,這樣容量就可以大一些,但是他們不可以,為什麼?因為這些推進器造好之後是要用火車從工廠運送到發射點,路上要通過一些隧道,而這些隧道的寬度只是比火車軌寬了一點,然而我們不要忘記火車軌道的寬度是由馬的屁股的寬度所決定的。

因此,我們可以斷言:可能今天世界上最先進的運輸系統的設計,是兩千年前便由兩匹馬的屁股寬度決定了。這就是路徑依賴,看起來有幾許悖謬與幽默,但卻是事實。

職業生涯無法擺脫這種路徑依賴,一旦我們選擇了“馬屁股”,我們的人生軌道可能就只有4英尺8.5英寸寬。雖然我們並不滿意這個寬度,但是卻已經很難從慣性中抽身而出。


** 藍海策略 **
藍海策略強調價值的重塑和創新,而不偏執於技術創新或是突破性科技發展(有別於過去的創新理論)。作者認為,能夠超越競爭的成功的企業,不是去挖掘自己的顧客需要什麼;而是研究非顧客的需求。
「永遠不要問你的顧客要些什麼!他們只知道他們看得到的,他們不知道他們見不到的,而這往往正是顧客需要。當你為他們創造出來,顧客發覺之後,就會說:啊!這就是我想要的。


** 史特金定律 **
由科幻作家西奧多·史特金提出的。該定律認為:任何事物(特別是用戶創造的內容),90%都是垃圾。
引申到目前的社區網站的內容上的意思是:社區所有的作品中,90%以上的作品都是「垃圾」。因此要有能力去蕪取菁。一般而言,社區中只有1%人在貢獻,10%的人參與評價,而90%是大多數的沉默著。

** 蝴蝶效應 **
19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塗,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塗

** 青蛙現象 **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進熱水鍋裏,由於它對不良環境的反應十分敏感,就會迅速跳出鍋外。如果把一個青蛙放進冷水鍋裏,慢慢地加溫,青蛙並不會立即跳出鍋外,水溫逐漸提高的最終結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為等水溫高到青蛙無法忍受時,它已經來不及、或者說是沒有能力跳出鍋外了。青蛙現象告訴我們,一些突變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而易致人於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沒有清醒的察覺。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 鱷魚法則 **
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紮,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只腳。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幸

** 鮎魚效應 **
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後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鮎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原來鮎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遊,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運用這一效應,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對群體起到競爭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運行機制

** 羊群效應 **
頭羊往哪裏走,後面的羊就跟著往哪裏走。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

** 刺猬法則 **
兩只困倦的刺猬,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只刺猬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於被紮。  刺猬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 懶螞蟻效應 **
日本北海道大學進化生物研究小組對三個分別由30只螞蟻組成的黑蟻群的活動進行了觀察。結果發現。大部分螞蟻都很勤快地尋找、搬運食物、少數螞蟻卻整日無所事事、東張西望,人們把這少數螞蟻叫做“懶螞蟻”。
有趣的是,當生物學家在這些“懶螞蟻”身上做上標記,並且斷絕蟻群的食物來源時,那些平時工作很勤快的螞蟻表現得一籌莫展,而“懶螞蟻”們則“挺身而出”,帶領眾螞蟻向它們早已偵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轉移 。
原來“懶螞蟻”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和“研究”上了。它們能觀察到組織的薄弱之處,同時保持對新的食物的探索狀態,從而保證群體不斷得到新的食物來源。這就是所謂的“懶螞蟻效應”--懶於雜務,才能勤於動腦
相對而言,在蟻群中,“懶螞蟻”更重要;而在企業中.能夠注意觀察市場、研究市場、分析市場、把握市場的人也更重要。

** “100-1=0”定律 **
最初來源於一項監獄的職責紀律:不管以前幹得多好,如果在眾多犯人裡逃掉一個,便是永遠的失職。在我們看來,這個紀律似乎過於嚴格了。但從防止罪犯重新危害社會來說,百無一失是極為必要的。後來,這個規定被管理學家們引入到了企業管理和商品行銷中(包括服務行業),很快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流傳。它告訴我們:對顧客而言,服務品質只有好壞之分,不存在較好較差的比較等級。好就是全部,不好就是零。“千里之堤,毀於一穴”,這是一個眾人都明白的道理,“100-1=0”道理其實異曲同工,但是,或者有許多的生產經營者不一定能明白。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不難,難的是做到,某企業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

** 沉默螺旋理論(Spiral of Silence) **
 「沉默螺旋理論」是由德國傳播學者諾爾、紐曼(Noelle-Neumann)於1970年提出。她觀察德國選舉時,當人們發現自己的想法與環境不同時,會產生一種趨的行為,而逐漸保持沉默,甚至放棄自己原本的想法,趨向主流意見。以台灣俚語來講,就是「西瓜偎大邊」。
 「沉默螺旋理論」定義為組織中如果存在主流意見,當人們發現自己的意見與主流意見不同時,因為害怕被孤立,便會選擇隱藏自己的意見,並保持沉默。最後支持主流意見的聲音會愈來愈大,而弱勢意見的聲音逐漸消失,這就是所謂的螺旋效果。
沉默如同游渦般,把許多弱勢意見的聲音,沉入海底,但這只是大多數人沒有太堅持自己的意見,所以趨同現象讓多數人接受了主流意見的主張。
但是我們並不能忽略非主流意見的存在,因為這些意見可能是組織創新的來源或是進步的動力。尤其在網路科技發達的時代,這些非主流意見的存在或聲音將愈趨向明顯,將逐漸與主流意見形成拉址的關係。


**黑天鵝效應 **
黑天鵝效應如何及早發現最不可能發生但總是發生的事。
所謂黑天鵝,是指看似極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它具三大特性:不可預測性;衝擊力強大;以及,一旦發生之後,我們會編造出某種解釋,使它看起來不如實際上那麼隨機,而且更易於預測。Google的驚人成就就是一個黑天鵝事件;九一一也是。作者認為黑天鵝潛藏在幾乎每一件事的背後——從宗教之興起,到我們個人生活中的大小事件。
  為什麼要等到事情發生之後,我們才認得出黑天鵝現象呢?部分的答案是,在應該注意普遍現象時,人們長久以來卻習慣注意特定事件。我們習慣注意已經知道的事情,卻一而再再而三忽略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因此,我們無法真正地評估機會;我們很容易將事情簡化、予以敘述、分類;而且我們不夠開放,沒能珍視那些能夠想像「不可能事物」的人。
人類從經驗或觀察學習到的知識相當有限,可能1件大家認為不可能發生,或沒有預期會發生的事(1隻黑天鵝的發現),就此改變人類認為天鵝是白的鐵律。

摩爾定律(Moore's Law)

摩爾定律是指IC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名譽董事長戈登·摩爾(Gordon Moore)經過長期觀察發現得之。


擦鞋童理論(Shoeshine Boy Theory)

擦鞋童理論(shoeshine boy theory),又稱零股理論(Odd Lot Theory)是1927年由甘迺迪政治家族的約瑟夫·派屈克·甘迺迪(Joseph P. Kennedy, Sr.)所提出,是一種股市理論,意指當擦鞋童都在討論股票投資的時候,就是股市交易達到最高峰之時,之後就會下跌。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